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社会 > > 正文

沪人“文化拜年”乐趣多 博物馆里过大年处处有“陪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1-02-12 17:17:22

沪人“文化拜年”乐趣多 过年处处有“陪伴”

2月12日大年初一,上海博物馆迎来了牛年的首批观众。 张亨伟 摄

精致的红色上袄,纹饰豪华的马面裙……农历大年初一(2月12日)一早,上海博物馆外等候开馆的观众队伍里,零星可见几个“汉服小姐姐”的身影,让人眼前一亮。

“90后”“原年人”牛小姐便是其中之一,除了挂春联、贴福字、吃年夜饭、熬夜守岁,“去一趟博物馆”也成了她每年春节都要完成的“仪式感”,“前年去了杭州博物馆;去年本打算去故宫博物院,因为疫情没去成;今年提倡就地过年,所以就来了上海博物馆。”

观众在博物馆内寻“牛”打卡沾喜气。 张亨伟 摄

观众在博物馆内寻“牛”打卡沾喜气。 张亨伟 摄

博物馆里过大年,自有一番乐趣。目前,上海博物馆正举办“卓荦迎新”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8件/组以牛为题的文物“藏身”于馆内各处,供观众寻“牛”打卡,沾一沾牛年的喜气。有观众表示,比起烧香祈福,来博物馆“蹭牛”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选择,愿新的一年“牛气冲天”。

“年味浓浓”的上海图书馆里也有“惊喜”。这天早上,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和海派生肖画家蒋伟向到馆读者恭贺新年,送上了辛丑牛年生肖纪念封和上图文创产品;“我记忆中‘最中国’的节日——传统节气征文展”牵动起此间读者对传统节日、时令的回忆与温情;“声动心笺”微展览,则让“有声家书”成为情牵两地的信物,替留沪过年的读者向亲人传递思念。

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新媒体服务推广部主任李颖告诉中新网记者,今年有不少打工人、学生留在上海过年,与家人相隔两地,如果光用发微信、打电话的方式拜年,相比往年可能“仪式感”不够,“我们就想到用’有声家书’这种比较传统、又有点新颖的方式,让读者的声音与家人贴得更近,通过这份家书体会到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生活中也会有许多温暖和感动。”

在上海,“文化拜年”已成为新的“年俗文化”,每一年的“打开方式”都丰富多样、各含心意。今年春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上海各路“文艺小分队”将文化送进申城千家万户,陪伴“原年人”共度佳节。如上海歌剧院深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设工地,唱响了原创歌剧《晨钟》选段;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亲自带队,为留沪过年的建筑工人、家政服务人员等送去沪剧“文化大餐”……

“声动心笺”微展览。 王笈 摄

“声动心笺”微展览。 王笈 摄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大年初一至初六的每一个午后,都会准点响起“迎新春系列室内乐”演奏,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送去音乐祝福。

在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看来,不同于传统年货放在家里慢慢吃、慢慢用的形式,“音乐年货”带来更多的是线下的交流、现场的享受,“这几年‘文化拜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大家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多了,也是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法律声明 |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2017-2020   太阳信息网 豫ICP备1701945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
 

Top